40岁的蔡益胜在白炽灯下雕琢着名为“锦绣河山”的壁雕挂件,一面长3.7米、宽近1米的木板上亭台楼榭、花鸟山水凹凸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的风景3D图已跃然于木板之上。
在山东经济欠发达的菏泽曹县,传承上百年的“桐杨木雕”工艺目前形成了一个产业。蔡益胜所在的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单位。成立于1987年的这家老厂目前主要生产木雕工艺摆件、木雕家具、木雕配件、木制高档礼仪祭祀用品等,2010年销售收入为9075万元。
“厂里从事木雕的职工402人,其中技术精湛的雕刻工艺师83名,一般技术工人145人,木雕已成为刻师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蔡益胜说。
近年来,一些发端于农村的传统手工艺在悄悄地发展壮大,这些广泛传于乡间、曾用来养家糊口的手艺正成为一些地方的富民产业。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以农村文化产业为主体的工艺美术行业总产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重点生产区。
截至2010年,山东以农村为主体的手艺产业拥有企业43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00余家;手艺产业从业人员近200万人,全省以农村为主体的手艺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数十年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认为,农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其中丰富的民间艺术也是当前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集聚在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集中在手艺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地方土特产等领域的产业形态,具有生态环保、劳动力密集以及循环经济的特点。
然而,手工技艺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很可能就会面临生存问题。不少农村文化产品生产者表示,传承并非因循守旧。农村传统手艺得以发展为产业,正是因为结合了新的创意。
曹县的桐杨木雕技艺不只应用于高雅的工艺品,也用于出口东南亚地区的祭祀用品。记者在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车间看到,雕刻技艺在这里被应用在了棺椁、牌位、骨灰盒、祭坛等祭祀品上。
日本的葬礼花费也往往很大,而且有将死者与棺木一同火化的传统。云龙业务经理李字震说,目前云龙出口日本的棺椁平均每月有1.5万套,每年约以30%-50%的速度递增。
上世纪90年代,到南方做生意的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人将中国结编织工艺引入家乡,该工艺开始在当地落地生根,且规模迅速超过全国其他地区。2009年,红花乡中国结手艺产业产值2800万元,产量4000多万件,占全国总产量的60%。
潘鲁生说,农村文化产业必将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当前农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村文化自身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无形的影响。农村缺少认识和传承文化的整合机制,要让农村文化“进城”,使这些已经初具规模的农村文化产业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力量。
然而,当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如农村文化产品低端同质化现象普遍,品牌意识较弱,40岁以下人员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一项数据表明,专业院校毕业生加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不足1%,高级工艺师仍在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不足20%。
2011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对此,专家们建议,立足民间传统文化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根本,继承和创新则是关键,要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同时完善产业政策,尽快在政府层面建立相关公共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高校“手工艺”等相关专业建设,并为传承人成立专门化手艺传习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