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为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文化建设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山东省委九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密结合山东实际,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不断创新文化强省建设思路理念
山东是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具有实现文化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影响广泛,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波澜壮阔,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现代文化异彩纷呈,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滨海文化等区域文化特色鲜明,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巨大优势和潜力。山东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8年就提出了深入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山东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成果丰硕,电视剧《闯关东》、《沂蒙》、《南下》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产生广泛影响;文化人才辈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现代文化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多年来,随着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文化消费开始步入大幅提升期。“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9%,2011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亿元,山东文化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推动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融合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政治,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文化是经济,是生产力,文化引领经济发展,文化经济融合互动;文化是民生,文化育民、惠民、富民,文化关涉民生幸福指数,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迫切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对文化强省的内涵有了更深入、更系统、更全面的把握,对目标任务作了更高、更新、更科学的定位,形成了文化强省建设清晰完整的框架体系。总体思路是: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一个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合理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科学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四个体系”;着力形成文化体制新优势、文化惠民新优势、文化创意新优势、文化品牌新优势、文化贸易新优势“五个优势”;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强、文化改革发展的创新力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保障力强、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强、齐鲁文化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强、文化人才队伍的支撑力强“七个强”,建成与我省文化资源相匹配、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富民强省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省。到2020年全省文化发展主要指标、文化事业整体水平、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在新起点上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前进;顺应文化融合发展趋势,借鉴全国先进省区市发展经验,自觉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大文化、大开发、大融合、大开放的观念,从更高层次、更高起点、更高目标上谋划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拓展山东文化改革发展的新空间。
全面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各项任务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建设“美德山东”“诚信山东”“文明山东”。一是以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为重点,坚持不懈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社会建设,广泛开展齐鲁大讲坛、社科普及周、山东社科论坛、面对面理论宣讲等活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二是以提炼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为着力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普及。继承山东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开展山东精神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讨论,赋予新时期山东精神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具体深入。三是以提升全民文明素质为目标,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广泛组织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倡导知荣辱、讲道德、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四是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推进各级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创建工作由城市向县城延伸,继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进一步提升城乡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