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半岛文化产业规划”)分“两步走”的具体目标为: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山东半岛的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半岛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
5月2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的负责者、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冰教授表示,“编制‘半岛文化产业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加快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进一步确立半岛“龙头”地位
从目前来看,山东半岛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滨州、东营等为支撑,辐射半岛城市群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但在整体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半岛文化产业规划”应运而生。
张胜冰介绍说,从2009年7月开始启动,历经2年的时间,“这个规划最终被列入了我省与蓝色经济有关的26个单列规划之一,成为我省实施蓝色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一的与文化有关的专项规划。制定这一规划,对于突出我省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加速海洋文化资源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转化,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半岛地区文化产业布局不均衡,集约化程度不够等问题,张胜冰认为,各地政府需要切实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业思维方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真正落实中央提出的“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山东半岛地区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
“无论从文化产业总量、增加值,还是产业特色来说,山东半岛的文化产业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均占有突出地位,编制这个规划既是为了进一步确立山东半岛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地位,也是为了把山东半岛打造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张胜冰说。
突出文化产业的海洋特色
据张胜冰介绍,与海洋有关的产业,一直是山东半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098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2%,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已成为山东重要经济门类。
但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张胜冰表示,“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产业的认识主要局限在工业领域,比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临海工业、临港工业等,很少涉及与文化有关的海洋产业门类,人们对海洋产业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海洋文化产业也是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上,海洋文化产业在蓝色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完善蓝色经济区体系建设。”张胜冰表示,“正是居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我们编制了‘半岛文化产业规划’,旨在突出我省文化产业的海洋特色和涉海内容,把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来加快发展。”
张胜冰说,从山东半岛地区来说,以青岛、威海、烟台为龙头的滨海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业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它把旅游和海洋民俗与节庆活动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产业效应,今后发展的潜力巨大。“近年来,日照市以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定位,大力发展与海洋休闲娱乐等为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了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和核心区。”
半岛文化企业有望率先上市
作为经济文化大省,我省尚没有一家上市的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山东半岛地区瞄准了“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性中心”的目标,在上市方面能否实现突破?
张胜冰坦言,“我省之所以还没有文化企业上市,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文化企业的运行机制还没有达到上市公司所要求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根本达不到上市公司的要求。”
为此,“半岛文化产业规划”提出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财政注资引导,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支持文化企业发展;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文化企业上市,是通过资本化运营做强做大的有效方式,可以解决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张胜冰说,“这个规划中不仅明确提出支持半岛地区有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上市,而且要为文化企业上市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借助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我相信半岛地区的一些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业将会率先走出这一步,借助资本手段实现跨越式发展。”张胜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