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关于当代文化和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专业学术讨论“当代艺术生产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研讨会吸引了文化界和学术界资深人士齐聚蓉城,就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对话与交流。
人才稀缺成为共同话题
从艺术理论到产业发展再到文化传承,虽然研讨会上议题众多,但每个议题都关注着同一个焦点——人才。
“未来的文化产业之争归根结底是顶级人才的竞争。”研讨会上,香港协一国际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克断言。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的发言也支持这一观点,并提到“乔布斯”和他的“苹果产业”。“艺术创造文化,文化又为产业发展提供附加值,这其中,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足以傲视群雄,驰骋国际。”尽管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有不同看法,专家们一致将焦点聚集在“文化人才培养”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与会人士一致认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是,一方面产业发展急剧扩张,另一方面高层次管理和综合性文化设计人才奇缺。
盘点中国文化产业的“家底”,2008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比2004年增长18.6%,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涨,但高素质人才却是凤毛麟角。以城市文化景观设计为例,自2000年以来,中国大中城市的重要文化景观与公共建筑景观,从国家大剧院、鸟巢、央视大楼到成都的人南广场、新会展中心,担纲设计者几乎全部是西方跨国公司。因此,有专家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并不缺乏普通的建筑设计工程师,而是缺乏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精尖建筑文化景观的设计人才。”
让人才从学校走向项目实践
“从学科建制来看,由于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和内容的独特性,将其设置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是大势所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吴兴明告诉记者。自教育部将“文化产业管理”批准为独立专业以来,目前全国已有多所院校开办了文化产业专业,有约30所大学在艺术学的专业分支中涉及创意设计。
与之区别的是,四川大学突出的重点是综合性的文化创意设计,取名“文化产业系”。据称,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文化产业系大多是文化产业管理系,而四川大学以综合性文化设计为主要方向,着力培养具备商业素质、艺术品位和创新意识三项条件的综合性人才。在吴兴明看来,综合性的文化设计已经进入生活消费的基础领域,该领域的高精尖管理设计人才将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
“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是美国的。”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的缺失导致了文化产业的损失,这令身为高校教师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十分感慨。如何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他有过很多思考,也率领团队进行了实质性的探索。
研讨会上,成都文旅集团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公布了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就人才培养、文化旅游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文化旅游重大专题项目申报及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谋求真正意义上的双赢。成都文旅集团负责人表示,宽窄巷子的是文化、旅游和产业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对于其打造者成都文旅集团而言,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创意和顶层设计能力,需要的是人才的力量。“对于高校而言,培养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将不再只是埋头从事理论研究,他们将借助项目合作的机会走向社会,用实践来成就一个又一个文化产业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