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企业上市需要理性繁荣

时间:2012-09-19

 

        日前,山东省制定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10家以上文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而在近期,北京市也发布了《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意见》,其中提到北京要力求在资本市场打造“北京文化”板块,争取在“十二五”末新增文化创意上市公司50家。

        今年,政府陆续出台了《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在中央政策的支持鼓励下,文化企业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在A股市场上已经有了28家文化类上市企业,所属“文化振兴”板块。早在2011年,已公布上市计划的文化企业就已经多达180家,根据证监会的公开资料显示,截止至2012年7月12日,全国还有近30家文化企业排队等候上市,范围涉及影视、出版、广告、动漫、广电、数字内容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思美传媒、美盛文化创意及中航文化3家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广州金逸影视传媒已预披露,其他仍处于初审及落实反馈意见阶段。

        上市文化企业是市场机制选择的结果

        目前已登陆A股的文化企业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诸如博瑞传播、长江传媒、中南传媒等类型的集团公司,这类企业大都是从国有事业单位转制改组而成,主营业务为传统平面媒体及其拓展增值业务。第二类是如歌华有线、天威视讯、中视传媒等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是经历了国有资产的股份制改造过程后上市,与民营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第三类则以天舟文化、乐视网、中青宝等民营上市企业为代表,这类企业一般具有资产规模偏小、创新性强、成长性好等特点。

        2011年9月29日,浙报控股成功借壳ST白猫上市。而浙报传媒重组上海白猫上市仅用了1年的时间。据浙报传媒总经理蒋国兴介绍,浙报集团早在2003年就已经列入了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到2005年,浙报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为上市做了充分准备。

        从转制到集团化,再从集团化到股份制,浙报集团的上市模式和诸多国有文化企业颇有相似之处。“国有文化企业上市的过程往往就是其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原国家发改委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体制改革研究专家齐勇锋说。齐勇锋指出,A股市场上的国有文化上市企业大都是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落实得比较到位的代表性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在参与市场竞争之后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被誉为“民营出版第一股”的天舟文化去年在资本市场上也有着不错的表现。2011年,其营收增幅达31.88%。不同于一般的民营出版商,天舟文化有着自己的一套“策、产、销”一体化运营的独特营销体系,并且牢牢抓住青少年阅读市场,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参与图书总发行的企业。

        “只有在同行业市场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具有特色性核心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才会上市。”齐勇锋说。据统计,在A股市场中登陆的民营文化企业基本都属于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大都具有企业特色鲜明、业绩优良而且成长性较好的特点。在近年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利好环境下,这类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不言而喻。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认为,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的兴衰关系到整个文化市场的体制创新和发展活力,而随着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势必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获得上市的机会。

        然而,企业上市后首先要考虑的是市场对自身的认可度,所以市场的预期对各种类型文化企业的上市有着间接决定的作用。据观察,在2008年以前,文化企业上市公司一般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而2008年之后,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也随之加快了上市步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国家宏观文化政策处于不断改革深化的过程之中,而资本市场也自然会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取舍”。国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世彤表示,国有文化企业喜欢采取外延式扩张,而民营文化企业偏重内涵式增长。这是由两者自身的资本特点所决定的。“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潜力空间大,但因资产规模有限,因此只能从自身创新上寻求突破。而国有文化企业虽然盘子偏大且股价表现相对稳定,但市场会对其存在着一定的收购想象力。在这两者中投资者具体倾向于哪一种,还是市场本身具有最终话语权。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李世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