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求新求变十年路 文化觉醒自奋强

时间:2012-10-17

 

十年来,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着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

        十年看经济,百年看文化。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泉城文化味十足,来自全省各地的20多台优秀剧目轮番登场,让济南市民和游客过足了戏瘾,感受到了“十艺节”临近的热度。细心的济南市民会发现,众多剧目中有3台是“济南出品”: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二等奖京剧《重瞳项羽》、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获得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儿童剧《我的麦哲伦海峡》和即将参加文化部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的杂技剧《粉墨》。

        如果说,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艺术水准较高、又有山东特色的优秀剧目,是济南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同时有多台深受群众喜爱的济南产剧目集中亮相,则是文艺创作实力的佐证。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十年前,党的十六大首次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为随后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确立了方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外媒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文化改革:“在经济增长的故事以外,中国还有一个也许较不抢眼、较不具新闻轰动效应的故事——— 一个文明重建的故事。”文明重建的过程,也是文化精神传承和重塑、文化形式创新和变革、文化与经济民生深度融合的过程。

        十年来,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着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这十年,济南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清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束缚,文化产业呈现迅速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

        济南用十年时间为文化改革发展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这座城市将在“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扛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阔步前进。

        觉醒往往伴随着自省。正是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中,一次影响深远的文化改革发展浪潮在全国各地掀起。文化体制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兴起——— 济南的文化建设工作者忙碌异常。

        法国一位外交部长曾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文化软实力的比拼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长久占据发展的制高点、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世纪之初,党中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短短一句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深度觉醒。

        一次次政策号召,一个个战略部署,为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2007年,党的十七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首次提出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十年来,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是改革创新。改革不是无本之木,要放在科学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考虑;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要具体到一城一地深入实施。

        济南的文化体制改革如何推进,文化事业如何赶上时代步伐,文化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济南深刻认识到:创新,唯有创新才能激发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正确方向———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的高度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通过改革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