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许多人的印象中,山东的大企业很厉害;今后这一印象恐怕要增加一点新内容:山东的文化产业也很厉害。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山东省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全省11个单位和7人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受表彰数量居全国前列。26日山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深入总结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宝贵经验,对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开创新局面作出重要部署。
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山东的文化体制改革自2003年启动,10年间,山东文化产业由弱到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1年,山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00 亿元,占GDP 比重达到5.11%,比2004年的3.1%增加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1232亿元,同比增长16.8%。青岛、济南、威海、烟台4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不知不觉间,山东文化产业开始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山东文化资源丰富,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但儒家文化中偏“稳”的一面容易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障碍;山东国有大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较大,一方面能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大企业发展 “依赖症”,从而延缓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是最活跃、最自由的领域,自由的文化需要有活力的机制培育。10年山东文化产业大发展证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思想的解放,体制机制的创新。
2003年6月,山东确定两个全国试点单位和27 个省级试点单位,先行探索;2005年底开始综合试点,制定出台《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总体部署;2011年底至今,省委九届十三次会议专题审议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发展整体推进,全面提速……一步步,一层层,山东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坚定不移!
山东把文化发展定为“一把手”工程,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合力。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成立督察调研组,分赴全省各地进行专项督察。先后制定出台了30多个政策性文件。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今年起增至每年2亿元。据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投入资金近60亿元。
“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表彰大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表示,“如果我们的改革浅尝辄止,满足现在的成绩,旧的打破了,新的立不好、立不住,那么改革成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
目前,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人员身份转换只是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改革任务已经明晰,那就是:在抓好配套完善和机制创新方面,推动已经实现转企改制的文化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规范的公司股份制改造。同时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要在抓深化促提高上下工夫,在抓机制增活力上下工夫,在抓重点上水平上下工夫,在抓管理出效益上下功夫,着力培植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建设一批文化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服务品牌,真正把山东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的文化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