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成地方两会热点

时间:2013-01-30

        地方两会召开之际,各地纷纷结合各地实际,加大对文化领域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少代表、委员十分关注文化民生与文化产业,为当地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成为两会热点。

        夯实文化下乡财政基础

        “文化下乡活动能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到乡村、田间地头,带进村村户户,使农民得实惠、群众受教育。但是,在有些地方由于没有资金保障,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山西省政协委员成锡锋建议,各级政府应设立文化下乡专项资金,确保文化下乡活动能正常开展。他建议省、市、县三级根据上级每年分配的文化下乡任务设立专项资金,省级一般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市级一般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县级一般每年不少于250万元,重点扶持文化精品创作、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文艺创作和演出,扶持有一定规模和演出能力并能坚持常年演出、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剧团和民办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近年来,我国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各种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是有中国文化特色、能走出国门的影视大片较少,影视产业竞争力不强。山西省政协委员王建国认为,影视作品不能以数量取胜,应该挖掘、创作影视精品,打造出能在全球叫得响、大卖票房的大片。他说,要从民间挖掘,广泛征集带有中国文化特点的优秀剧本,把民间的智慧和想象力调动起来,同时提高影视剧本报酬,鼓励民间积极参与创作。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创作理念和高科技制作手段,可以从有中国历史背景的神话和未来幻想的角度创作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作品。政府要加大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和引导,设立扶持基金,逐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影视产业,让影视精品走出国门,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如何叫响地区品牌?辽宁省人大代表田连元说:“辽宁要想发展成为文化强省,就要打造自己的文化产品,不仅要有叫得响的品牌,还要有叫得响的人才。要让省内的人才站得住,为他们的表演创作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没有好的文化产品滋养,群众的幸福感就不会真正提高。辽宁省人大代表吴学仁建议,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加大对创意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

        辽宁省政协委员闫火焱建议,要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辽宁不同特色、不同内涵的文化产业。如抚顺的琥珀、朝阳的紫砂、锦州的满族刺绣和大连青铜雕先后在上海世博会、台湾周等活动中亮相,辽宁特色文化瑰宝的知名度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和特色专业文化市场,实施一批有群众需求和市场潜力的先导性项目,如鞍山岫玉、阜新玛瑙、抚顺琥珀、本溪辽砚、辽阳女娲石等。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避免一些项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

        吉林省两会期间,文化建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有很大比重,文化界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吉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升级的重要一环。吉林省人大代表谢忠岩说,近年来,长白山主打旅游文化牌,和2006年大规模开发长白山之初相比,财政收入增加18倍,由最初年收入1.3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8亿元,而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这是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今年,他们将推出长白山生态节,在旅游文化上加大投入,建设大规模的文化产业园,放大长白山旅游文化效应,带动促进全省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

        吉林省人大代表冯宇平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对记者说,倡导文化与旅游融合,使文化产业有了更大发展空间,对于促进全民创业有着重要意义,工艺美术类文化创意产业也将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吉林省人大代表王胜杰表示,吉视传媒上市近一年来主业稳步增长,去年新增50万业户,实现了规模发展。今年吉视传媒把公司发展放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上,推进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合理利用长白山特色的文化资源,为百姓搭建有品位的文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