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数据分析不可忽视

时间:2013-05-30

        自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随着国际先进模式的借鉴和引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核心要素之一的数据分析,逐渐受到国内相关方面的关注。我国早在2006年就首次发布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产业数据库的建立及其市场化运用在业界逐渐推广开来。然而,近来一些动态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的数据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空白。在今年初的一些会议和论坛上,演艺、电子娱乐等领域的人士纷纷提及产业数据匮乏、缺乏系统分析的情况,媒体近期关于某地“市场化运作研修班”的报道,也暴露了传统文化行业对数据工作缺乏认识的现状。文化系统如何搞好数据分析工作,应该引起业界重新审视和思考。

        数据分析要有市场化意识

        “数据分析是一种方法论,是各行各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文化产业也需要市场行为,所以,数据分析对它的支持和帮助同样重要。只是,现在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企业对市场的理解不透彻,比其他领域的企业更需要行业引导。”对于数据分析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会长邹东生说。

        数据分析在发达国家发展较快,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行业,其功能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服务。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很多关键点,都需要决策。传统的决策主要凭经验,但数据分析行业诞生后,专业的事务所和分析师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结合专业的模型和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明确和量化的决策建议。数据分析在电子商务等IT领域发展势头迅猛,资料显示,淘宝、京东、凡客诚品等国内电商品牌的数据分析投入目前都达到了上亿元。

        据邹东生介绍,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收集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很多市场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做出预测。企业在很多决策环节中都可以引入数据分析,再结合分析师在经济领域的经验,做出的判断比原先准确很多。文化领域过去对这方面关注很少,但要走向市场化,建立数据分析机制是一条必经之路。

        “有些文化领域,比如一些非遗产品,它可能不足以产业化,但是它一定可以市场化。不管是手工艺品、艺术品还是民族戏曲,经历这么多年的传承,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存在市场化需求。现在一些传承人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不对的。要延续生命力,一定要有市场化的行为和手段。在文化领域,推广、普及市场化意识是开展数据分析的前提。”邹东生说。

        发挥数据作用的关键是重视分析

        “不能只是收集数据,还要对它进行分析。”提及我国文化领域数据信息的使用现状,从事数据分析工作多年的王先生多少显得有些无奈。他说,他曾经就职于文化单位,看到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国家级的数据库,但使用效率并不尽如人意。很多数据库都是平台搭建得很完善,数据录入也很勤快,就是不见有人来用,成了“死数据”。王先生认为,其症结在于一些企业包括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养成在市场化条件下进行数据分析的意识。

        王先生说,国家重点发展的一些文化产业其实非常缺乏统计数据。例如动漫电影,一些投资商本来很想进入,但他们需要较为详细的参考信息,包括受众结构,资金回收模式,院线规模、场次等。由于找不到关键信息来做市场分析,他们最终只能作罢。“动漫产业发展好几年了,很多政府部门手里掌握着企业数据,但一直没有做分析,无法产生信息价值,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王先生说。

        在这方面,邹东生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国家这么多年做了很多信息化建设工作,搭建了很多信息收集渠道,这些信息都是可以转化成数据的。但是,这些信息现在有没有充分利用,有没有充分发掘其背后的规律,来帮助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使我们的企业能更好地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这需要重新反思。我觉得,政府本身应该提升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