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在长沙召开,会议总结改革经验,分析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并安排部署下阶段湖南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任务。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副省长李友志出席会议。
湖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于2006年起全面铺开,截至去年6月底,如期完成了中央确定的阶段性改革任务,有效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
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截至去年5月31日,湖南省国有文艺院团除中央明确保留的5家外,其余85家已全部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改制后的各院团创作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演出场次大幅提高,院团利润和员工收入普遍增长。全省128家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也基本完成了阶段性改革任务。改制后,各电影公司积极走市场,寻求自身发展壮大之路。全省首批22家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也已全部到位,正在稳步推进第二批42家非时政类报刊改制工作。首批转企改制的《快乐老人报》2013年征订数突破130万份,在中国邮政百种畅销报刊连续两年蝉联全国第一。
根据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要求,下一步湖南省将分类推进全省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与正在推进的全省事业单位改革相衔接,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进行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保留事业性质的文艺院团等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已改制的文化单位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创新的水平,增强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本次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依靠一大批合格的市场主体,特别是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产业集团来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资源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集聚,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最近由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省演出公司等单位联合组建了湖南省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国有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走在文化体制改革前沿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69.31亿元,净利润9.4亿元,利润规模居全国出版上市公司之首。而民营的湖南拓维信息、天舟文化、青苹果数据中心、琴岛文化等文化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形成多元投入文化建设、共同促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本次座谈会还结合中央和湖南省委有关会议精神,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当前,湖南省正加紧推进包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和怀化市在内的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依托大湘西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软实力和雄厚坚实的旅游产业硬基础,以旅游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力争将大湘西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生态文明建设先导区、文化与旅游整合发展的创新区和民族文化展示的核心区。
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
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在7月1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常委2013年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努力弥补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
文化体制的改革直接激发了文化单位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这次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上,许又声表示,要有效整合远程教育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站、农家书屋、文化体育广场等文化资源,提高其利用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并着力完善建、管、用的长效机制,努力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下正在开展的“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沸腾了三湘大地,由政府搭台,圆百姓的“舞台梦”。从村和社区,到乡镇、街道,再到县市级的选拔展演,直到全省决赛和展演,数以万计爱好文艺的群众登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舞台,活动惠及全省数百万群众,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