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金融的联姻能否破除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今年3月6日,财政部发文,2014年继续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规范完善操作程序,逐步扩大支持领域,积极探索债券发行成本补贴、保费补贴等扶持模式,推动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的融合对接。
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文化产业占我国GDP份额不足4%,占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不足3%。而中国人均GDP正在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将带来民众的消费升级,文娱类支出比重会显著上升,文化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资源对接迎来新机会
据悉,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到5000亿元,而根据国家规划,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届时文化产业投融资额或将突破1.2万亿元。
目前,我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股票筹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海外融资等,其中银行贷款是主要方式。
然而,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实践中,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减少不良资产,普遍推行贷款担保制度,要求借款人提供保证、抵押、质押等贷款担保。但文化企业的特殊性使其很难提供符合要求的担保物,因而金融担保制度成为文化企业融资的最大障碍。
今年3月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文化与金融合作已成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除了传统的开发信贷产品、改善授信模式外,《意见》的亮点之一是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试验区”旨在探索建立地方政府、文化、金融等多部门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创新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文化金融发展政策环境,集中优质资源先行先试,探索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文化金融创新模式。
民营企业率先试水
目前文化与金融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已经有民营企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文化产业的成长性非常好,投资机会很多。”吉林文投集团总经理于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于雷认为,传统商业银行金融产品重抵押、重企业实物资产规模以及注重企业现金流量,跟文化产业特性存在不匹配性。“文化企业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经营期限短、业绩波动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商业模式尚待完善等特点,如果商业银行不创新商业模式,文化产业的融资瓶颈就很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