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囧途”的艺术金融求突破

时间:2014-12-12

        自201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后,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通过艺术品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金融形式介入艺术品领域。尽管如此,权威的鉴定评估机构、相应的法律监管体系和专业的艺术品托管机构的缺失,以及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等一系列问题仍是国内艺术金融无法绕开的“硬伤”。

        日前,在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2014年文化经济学论坛上,来自民生银行、台湾艺术银行、潍坊银行以及德勤等金融机构的代表就艺术与金融的话题,分享了各自在艺术金融领域的经验,为国内艺术品市场与金融资本进一步对接提供新的借鉴。

        鉴定瓶颈待突破

        不管是单纯的艺术品交易还是艺术品质押融资都需要建立在艺术品鉴定评估的基础上。然而,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大多采取“经验主义”,并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和广泛采信的鉴定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品金融研究所不久前发布的《2014年中国艺术品金融研究报告》称,由于缺乏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鉴定机构,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假拍、拍假、赝品和雅贿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企业拿着所谓专家的艺术品估值鉴定证书到银行做抵押,骗取高额贷款,严重打击了高净值人群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信心。

        “艺术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投资者自身对艺术品鉴赏能力有限,只能依赖一些外部的机构。就像股民并不擅长做技术分析,但是基金投资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他们做,如果艺术领域能由鉴定专家、买家、卖家和拍卖公司共同成立一个权威的鉴定评估机构,这将为艺术品和金融的对接扫清一大障碍。”民生银行总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总裁万晓芳坦言。

        面对这样的难题,潍坊银行在近两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们实行了‘预收购人制度’,预收购人由画廊、拍卖行和知名藏家组成。比如有人拿价值1000万元的作品做质押融资,在银行跟信贷主体签订信贷合同的同时,贷款主体需要和预收购人签订预收购合同,内容是如果抵押人发生违约,预收购人可以直接代偿,银行会以实际贷款金额将作品直接让渡给预收购人。如果不发生违约,预收购人就是普通的担保人,会收到一定的担保费。”潍坊银行董事长史跃峰说,以往,由于对鉴定结果不直接承担责任,一些鉴定专家或机构会出于某些利益因素做出假鉴定报告,但是在“预收购人制度”中,鉴定方也要承担起责任。

        监管细则待完善

        对于今天的艺术品市场,有人如此形容:“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野蛮生长”。的确,由于监管细则不完善,一些艺术金融产品在培育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灰色地带”,一度导致了文交所的整顿和清理,投资人的权益也受到影响。

        “我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一级市场,几乎是在地下状态运作,体制内的金融资本进入还是比较少,现在基本上还是民间金融在推动艺术品市场。一些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也参与交易,来无影去无踪,一旦投资者利益受损,连维权的地方都没有。”史跃峰说。

        其实,就在论坛举办前一周,中信信托就发生了“墨韵1号”艺术品投资信托计划延期兑付的事件,多位投资者称自己所买的理财产品无法兑现收益,相关金融机构也无法给予满意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