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创新文化产品供给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新常态”成为了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长期性调整转型的开始,意味着我国传统经济“三驾马车”中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主导性因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目前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种消费模式,也意味着生产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心理、个性需求,为不同收入阶层、教育文化背景、地域民族的人群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文化消费作为大众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国民经济的转型发展发挥相应的牵引作用。
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作为一对因果关系,要推动文化消费的发展,首先应该从文化产品入手,加大文化产品的开拓创新,调动起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拓出适合新常态下社会生活的新型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运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2013至2014年度《中国城镇文化消费基础性数据调研报告》中的数据,进行文化消费行为的微观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亟须在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创意设计、内容创作、流通渠道、公共支撑环境等多个方面加以创新,方能满足消费者未来的潜在需求。
创新文化产品的供给模式,需大力提振小城镇和乡村的文化消费。相关调查统计显示,文化消费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和乡村的文化消费还未能得到有效调动。尤其是广大乡村地区,是文化消费欲望最强烈,但文化产品供给最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实力差,乡土气息浓厚,商业化文化产品存在着价格成本高、接受程度低等明显制约性问题,难以成为文化消费的主流。而由于国家公共买单形式的文化产品供给,则又存在着难以形成持续性、长期性、普遍性供应机制的问题,因此急需建立起以社区、村里为基本单元的文化产品供给和消费的微循环模式,通过文化产品的自我供给和政府的合理补贴,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效率,培养农村和小城镇的消费实践习惯,从而伴随着未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实现文化消费的成比例同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