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估价与监管仍是难题
从去年底至今,青岛、广州、深圳三地接连成立了3家私人“艺术银行”,让原本已经淡出的艺术品租赁重新引发业界关注,画廊、拍卖行、艺术品公司、文交所、金融机构等一时间也都跃跃欲试,甚至有言论称这标志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正到来,代表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新趋势等等。实际上,透过艺术银行的种种喧嚣,大背景是国内的艺术品金融化趋势,虽然此前艺术品信托、基金、抵押等相关尝试并不尽如人意,但各路机构仍然不愿放弃分得艺术品金融一杯羹的机会。
艺术品租赁沉浮
“艺术银行”概念源于欧美,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存取租赁物的委托机构。早在2006年,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和徐汇区共同筹建的“公共艺术银行”被称为第一代;而此后在北京成立的墙美术馆艺术银行属于“第二代”;“只面向机构租赁油画、国画与漆画等艺术品”的广州“艺术银行”则被称为“第三代”。
上海的公共艺术银行侧重于公益性质的艺术品购买、展示和租赁,以优秀的美术作品作为扶持重点,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水涨船高,艺术品价格早已突破亿元,依靠公益基金支持的公共艺术银行还能否争取到好的作品,其运行现状尚无公开报道可查。
墙美术馆艺术银行隶属于墙艺术集团,其出租艺术品除了收取押金外,还以日计算租金,按双方认可价的3%到6%收取。
新一轮上马的艺术银行似乎吸取了前车之鉴。去年底成立的广州“艺术银行”瞄准机构艺术品消费市场,对几千元到几万元区间的艺术品进行批量租赁。包括国画、书法和油画,还有漆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和艺术家具等。这些艺术品年租金仅为其货币价值的3%至7%。比如一幅字画的售价是1万元,那么一年的租金大概只是300元。
今年1月在深圳成立的财富艺术银行则选择出击艺术品市场全产业链,它不仅提供艺术品租赁服务,还设有大型艺术品收藏区、展览区与交易中心,囊括了艺术品买卖、收藏、交换和托管等市场环节。
租画需求是否如同艺术银行设想的那般乐观?广州“艺术银行”的主办方认为,当下艺术品的生产出现过剩,市场上又存在着大量对于中低端艺术品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公司办公场所、会所、酒店、咖啡厅等机构需要艺术品来提升空间的艺术气质。不过,在3画廊负责人季晓枫认为,“国内很少有人会愿意仅仅是为租赁欣赏而选择一件艺术品,多数艺术品交易是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他认为国外的艺术银行之所以有成功案例,只能用消费习惯、投资需求和金融体系的差异性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