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引入社会力量 助力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

时间:2015-06-02

  原标题:上海积极引入社会力量—— 

  助力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

  一个木箱道具、三个男演员,排列组合演绎出整台话剧《夏洛特》,近日在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社区着实火了一把。由于条件有限,过去在提篮桥社区文化中心很难看到话剧。成为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平台的社会主体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另辟蹊径,将热门剧目改造成简版轻装进社区,提篮桥社区居民得以在家门口欣赏话剧。该社区70多岁的话剧爱好者乐温君介绍,由于演员棒、剧情佳、艺术性强,身边不少姐妹看完话剧后,结伴去购买莎士比亚原著《威尼斯商人》看个究竟。而“暑期”“青少年”“纳凉”等成为今夏上海公共文化服务政府采购重点的关键词,“东方配送”单位、各级社会组织、文化机构纷纷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参与竞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购买机制、资金保障、监管机制、绩效评价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实际上,起步较早的上海市公共文化三级配送平台2014年建立以来,社会力量已成为这套机制运行中的源头活水。“去年以来,配送到我们社区的节目丰富多样,大家都能找到对自己胃口的。”乐温君一语道出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带来的显著变化——社会力量和市民需求达成供需对接。

  而寻觅公共文化服务供应方的过程,得下足功夫。面向社会广发“英雄帖”,举办公共文化资源采购大会,发布资源采购申报指南……上海市“市、区县、街镇”三级公共文化配送平台建立之初便形成了由200余家院团、行业协会、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组成的公共文化供应主力军。为培育市场主体、丰富服务供给,2015年,这一平台对社会主体的征集数量增幅达35%。宝山区大华社区合唱队的阿姨迅速接纳了被她们称为“合唱加口技”的新鲜事物“阿卡贝拉”。“其实,大家很喜欢这些时尚又新潮的艺术。”大华社区合唱团领队盛培莉说。澍帆文化推出的陆铭俊“今话明说”相声系列讲座将相声演出和讲座融合在一起,市民既看“热闹”也看“门道”。

  众多社会主体如何在购买机制中有效竞争?立足群众需求,创新购买方式是关键。承接演出的上海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文化干部做了百姓需求的代言人。“社区文化中心前期会与市民沟通,通过电话或座谈会形式了解百姓的喜好,然后综合市民需求点单。”上海市群艺馆培训部副主任徐皓说。上海市群艺馆有关负责人表示,百姓的喜好也在推动资源主体创新求变,点单结果不理想的团体会遭到淘汰。这一机制对参与主体提出保基本、促均衡的要求,今年投入总资金6500万元中有8%的经费向远郊区县倾斜,比去年高出3个百分点。

  据介绍,现行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呈现出层级分明、资源互补、上下互动的特点,形成公共文化资源大配送、大循环格局。今年的目标是做优做强一级配送,做强做实二级配送,激活推动三级配送。仅今年春季,上海市级配送主体参与量同比增加20%,全年计划推出演出1500场、讲座1600场、指导员派送2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特色项目460场、信息服务1800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57160场。

  据了解,上海市17个区(县)先后建立二级配送机构盘活区内社会主体,补充市级资源、自力更生的配送功能日益凸显。街镇一级依据民意承接市、区两级配送,承接资源步入规范化。除了通过LED显示屏、海报、菜单小册子等传统途径发布文化活动信息外,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中心尝试使用网络、微信、二维码等新媒体手段。市民要什么,文化中心就点什么,点单成功并及时告知市民,良性互动使上海公共文化配送有活力。“现在不同了,一有配送活动,不用组织观众,台下座无虚席,社区文化中心满员率持续提升。”马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金燕说。

  上海三级公共文化配送过程中,完善购买机制、健全监管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的配套制度必不可少。配送平台先后推出上海公共文化资源申报指南、评审要求、服务标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组织购买主体、公共文化服务对象以及第三方共同参与综合评审,加强对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价,建立信用档案,完善长效跟踪机制。今年,部分区县还对配送质量进行跟踪,组织巡查员在演出结束后向在场观众发放意见征询表,请观众就内容、形式、质量、现场组织诸方面进行点评,为配送工作打分;各区县配送中心根据配送菜单,对本区域配送活动进行巡查,每个项目的抽查率不少于配送总量的30%。上海市群艺馆馆长萧烨璎说,公共文化配送机制在更多丰富优质资源主体和更专业的基层单位之间,架起一座体现时效、经得起考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