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已渐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常态下,速度、结构、动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在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第七、八期研修班(文化旅游和演艺及文化娱乐类)培训期间,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谢伦灿这样谈到。
谢伦灿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报告厅发表讲话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从2014年,国家陆续颁发一系列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文化金融、文化创意人才,以及创业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发展的意见与通知,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朝气蓬勃。谢伦灿按照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等九方面指标在现场为学员详细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谢伦灿指出,从消费需求角度而言,“用户思维,不要告诉客户你是谁而是变成客户想让我成为谁”,当前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投资需求来看,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范围内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在出口和国际收支方面,近年来,随着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转化,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张。统筹发展、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特征更加明显。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来看,在文化产业相对集聚的城市区域,小微文化企业作用突出,不仅成为文化创意的蓄水池、消减文化投资风险的避震,,而且转变成为文化产业运行的润滑剂。
从生产要素来看,以“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水平,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最近两年以及今后一段时间里的年度文化发展主题。
在文化产业市场竞争方面,当前我国已逐步开始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慢慢开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在资源环境约束方面,当前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文化产业领域内,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材料产业等将成为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角度来看,虽然涉及到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多方面支持政策不断出台,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最后在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方面,谢伦灿指出,今后国家将着力着力在文化金融的瓶颈环节、薄弱领域下功夫,文化金融领域内的合作或将不断开拓创新。
谢伦灿在现场补充强调,新常态下,文化领域的发展将更加重视发展的社会效应,注意应用创新和最新科技成果,重视客户及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同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也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此外,随着IP的持续升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必将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