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培育消费需“精准”配套措施
据媒体报道,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昉在采访时表示,自2012年起,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
人口红利是被用来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研究测算,1980至2006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中超过十分之一的贡献来自人口红利,期间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由4.3亿升至7.6亿,就业人数由4.2亿升至7.5亿,GDP年均实际增速为10%,GDP规模由不足5000亿元升至22万亿元,扩大了近50倍。
可想而知,一旦人口红利消退后,对于一个已习惯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而言,其影响必将是难以估量和长期存在的。
数据显示,我们15至64岁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总口比重在2010年达到峰值(74.5%)之后,如今已降至73.4%(2014年底的数据),相当于每年以0.25%速度在下降。而统计局公告显示,从2012年开始,中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以每年350万人左右的规模在减少,三年来减少人数已经超过了千万。后期若没有外来适龄劳动力的补充,即便现行的人口政策马上做出改变,但距离下一次人口红利重新打开的窗口期,也只能等到多年之后。
所以,现在一个现实的问题:人口红利之后,新的经济增长源是什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消费要汇小溪成大河,让亿万群众的消费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从宏观经济结构上来看,从1980年开始,居民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路下滑,目前已经由当年的54%降至38%;就微观经济个体而言,以城镇居民为例,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从1980年开始一路下降,目前已由当年的91%降至69%。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来看,我国的消费比重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这样似乎直接就映射出未来居民消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能否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启动消费呢?目前来看,还有几个不具备的条件。
一方面,像美国那样的移民政策保证了其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始终稳定,长久保持人口红利窗口期,对于我们来说,实现起来几乎很难,更何况有关人口政策变不变,目前仍在讨论,即便马上全面放开二胎,产生实际效果也是多年后的事情,而依靠移民来平衡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则更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日本在1990年人口红利衰弱之前,已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国际化,伴随其在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腾飞,其社会结构也完成了“中产阶级崛起”的转变(九成人群成为中产阶级),加之其在上世纪70年代推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相继建立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收入分配结构,这些要素保证了日本国民在近20年的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后顾之忧,消费得以稳定和提高。而这需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做。
由此看来,未来消费能否变成经济增长中的“大个子”,是个十分没有把握的事。现在我们老说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启动消费,绝不仅仅是居民花钱买东西、买服务,不要看见咱们的居民在海外市场表现出来的爆发力,就认为只要东西和服务的质量有保障,消费就一定会起来,别忘了社保体系的完善、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收入增长预期的稳定等都是消费成为“大个子”的充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