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该意见在文化领域也引发了热议。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互联网时代当做怎样的转变?又该如何借势提质增效?记者近日就此话题在山东部分地区进行了采访。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偏僻海岛有了Wi-Fi基站
现有资源力量不能有效满足基层地区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制约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发展。究其原因,与老少边穷地区交通不便、空间不足有关。青岛市黄岛区积米崖港区的灵山岛就是例子。
灵山岛的面积为7.66平方公里,距离积米崖码头10海里,遭遇恶劣天气时,岛上近800户居民几天无法下岛。前几年,岛上文化活动贫乏,唯一算得上文化活动的就是老人们跳的广场舞。情况在2014年有了转变。当地公安边防、文化部门联合在岛上建设了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夜校,普法光碟、数字文化资源应有尽有。“以前岛上的孩子放了假就闹着去市里看电影,现在足不出岛便能在书屋享受数字文化服务。”积米崖港区管理委员会书记王红卫介绍,这都归功于“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
“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是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旨在让沿海边疆省份汇聚共享特色数字文化资源。以该项目建设为带动,山东沿海地区的数字文化服务模式已日趋多元化。如以沿海村镇为服务阵地的“社区模式”,设立一台“移动数字加油站”、一台广场大屏、一台数字阅报机等,服务当地居民、驻地官兵;以偏远岛屿为对象的“海岛模式”,在海岛建设移动Wi-Fi基站,方便岛上居民通过数字终端随时获取数字文化资源。
在全省层面,公共文化服务的“互联网+”蓝图也愈发清晰。截至2014年底,山东共建成文化共享工程分支中心157个,基层服务点8万多个;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9300多个,服务终端逾10万台。2014年,山东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人数就达5000万人次。
助力服务方式转变——送戏下乡能“上网点餐”
对于青岛市城阳区的群众而言,“上面送什么就看什么”已是老皇历。如今他们想看戏或接受文艺培训,只要登录“文化超市 欢乐城阳”的网站,动动手指,演员或辅导教师不出半月就能来到家门口。这是城阳区2011年起推行的“文化超市”惠民项目。项目设有门户网站,所有文化部门能提供的演出、图书、培训等在上面一目了然,群众点击鼠标即可“订购”。网站设有专职后台管理员,会第一时间汇总群众需求信息,并反馈给相关责任单位。项目实施5年来,城阳共向基层配送文艺演出5000余场,电影9000余场,图书报刊等20万册,文化培训1500余场。
“‘文化超市’是互联网思维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积极尝试。”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如何将有限资源对接群众需求是大命题,互联网的兴起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的路径。他形容“文化超市”为“点对点,真正菜单式的高效服务模式”。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山东类似的探索还有很多。潍坊市近日上线试运行了“公共文化云平台”:文化部门通过云连接、云操作和云存储等手段,将文化资源打包上“云”,让群众共享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虚拟场馆、交流互动等公共文化云应用,使城乡居民足不出户便能通过网络免费享受海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威海市文登区组织实施图书“物流”服务,建设20个图书馆分馆,通过总分馆之间的数据链接,全市15万册图书实现通借通还,有效解决了较远社区和农村读者读书难的问题。
绩效评价反馈及时——期盼“公共文化服务2.0”
互联网领域有一种提法:传统由网站雇员主导生成内容的模式称为Web1.0,由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模式称为Web2.0。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借助互联网快速便捷的“订餐”“点评”机制,由民众点餐的“公共文化服务2.0”越来越受欢迎,也被业界广泛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