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 文化可一马当先

时间:2015-07-16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文化可一马当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文化协同的脚步,近年来在明显加快。

  2011年9月,一场名为“让文化引领未来”的京津冀区域协作主题论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协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战略中的重要性;

  2014年8月,《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签署,强调三地共同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非遗保护、文化金融等领域加强沟通与对接;

  2015年3月,《京津冀演艺领域深化合作协议》签署,政府采购项目相互开放、共同培育演艺品牌、共同搭建演艺资讯平台、组建京津冀演艺联盟等举措令人眼前一亮,标志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已经逐步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

  三地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效果如何?如何实现深层次融合而非表面的融合?都需要深入探讨。

  文化是否能融合,影响三地协同发展的进程

  “文化是软实力,不但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上,也表现在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上。从表面上看,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首先是经济因素,但是从深层次分析,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能力是围绕其背后的文化竞争力展开的。”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社科部副主任戚艳萍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至今,文化的作用是长远、深层次的。广义上看,文化渗透性极强,行为方式、思维习惯等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经济卓有成效,但文化跟不上不行,会出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课题“文化认同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首席专家刘勇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技术、资金或者战略方面出现的问题而搁浅,而有70%是跨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而造成的阻碍。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来看,其区域实力的持续提升,恰恰得益于上海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强劲凝聚力。

  然而,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地区本位意识还是比较重。”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谈到,北京因为地位的特殊性,抱有作为“首都”的优越感。天津一心专注于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河北因长期“服务北京”颇有怨言。京津冀三地仍未形成“我们是一伙的”的观念,导致三地的协同发展步调不一,行动滞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