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因地制宜、因时而变,破解文化服务“供需不对等”难题

时间:2015-07-28

  山东某沿海地区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两位电影放映员去小山村放电影,两个小时下来,观众总共5个人,其中还包括两名放映员。电影放完,放映员收起设备走人,有村民笑着评价放电影是“下来演戏”。原因在哪儿?放映的均为“老掉牙”的片子,群众在电视上看过无数遍。在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类似上述“供需不对等”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破解是摆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面前的难题。

  对于青岛市民丁爱霞来说,周末最好的休闲方式是带着4岁的女儿到青岛市图书馆“小小莫扎特音乐馆”看绘本。“小小莫扎特音乐馆”是青岛市图书馆2006年开设的特色阅览室,分阅览区、视听区、表演区3个区域。与普通阅览室不同,音乐馆所有的服务均围绕音乐主题展开:介绍中西方音乐理论的书籍、展现世界乐坛名宿故事的绘本等。开设至今,音乐馆每年能保持100场次以上的公益音乐会演出,并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做公益讲座。“孩子在这里读书的同时,能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培养她对音乐的兴趣。”丁爱霞说。

  “图书馆的职能不仅限于读书、借书,应该为市民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小小莫扎特音乐馆”音乐老师郭宇晗介绍,正是看到社会对未成年人艺术素养愈发重视的趋势,他们设立了“零门槛”的音乐馆,帮助本地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圆一个音乐梦。2006年至今,“小小莫扎特音乐馆”举办公益活动1500多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达75万人。

  最大程度对接群众合理需求,是青岛市图书馆多年来致力达到的目标。

  这家位于青岛市繁华地带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寒暑假每天至少接待4000名读者。起初,青岛市图书馆三楼、四楼在借阅区之间均设计了宽敞的走廊,但伴随人流量不断增加,图书馆不得不将走廊加以调整,添加临时桌椅并改为阅览区。“调整后,图书馆能增加700个座席,但仍有不少读者反映座位数不够。”青岛市图书馆馆长于婧告诉记者,馆舍软硬件条件提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意想不到的人流量,“我们图书馆全年只闭馆一天,就是为了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进馆看书、参加活动的意愿。”

  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发挥最大效应,小区文化中心作为有益补充,是青岛市保证民众文化选择权的重要规划。

  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花园社区是城中村改造的社区,有常住人口1.2万。居民居住水平提高了,文化权益如何保障?香港花园社区给民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20余个房间中,与文化有关的占了四成,让社区居民有多样的活动选择空间。

  记者7月23日来到香港花园社区看到,暑期的孩子们在“双语图书馆”看书,热爱“模特秀”的几位大妈正在排练室对着落地镜练习旗袍展示,社区的紫荆花民族艺术团成员则聚精会神地排练自编自演的美声合唱《中国梦》。

  “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的文化设施不能是摆设,居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们就聘请专家来指导和组织。”香港花园社区居委会主任董作兰认为,搞文化活动能让社区更有凝聚力、向心力,社区创造好的条件,让居民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有好的精神风貌,促进社区邻里和谐相处。

  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是青岛市提升综合文化效益的有效途径。

  7月23日下午,青岛市城阳区的天气让人稍感闷热,路上行人稀少,该区夏庄街道社区中心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心二楼的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器乐教室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此参加桑巴舞、绘画等文艺培训;旁边的社区图书馆、“水墨苑”,闲暇在家的中老年人来到这里看书、练习书法。

  “根据社区居民的反映,社区中心投入运营后即引入社区力量面向本社区居民开展艺术培训等活动,社区对其减免水电房租等费用。作为‘交换条件’,社会组织需开展低收费的培训活动。”夏庄街道科教文卫中心主任李苗苗介绍,社区的孩子参加一节艺术培训课,在社会上需要上百元,但在社区中心只需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