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渐呈“跷跷板”式发展格局

时间:2015-07-31

  原标题:前期精准定位 后期精准推送

  文化产业渐呈“跷跷板”式发展格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热词,也成为不少创业者的理想和寄托所在。今年以来,国家层面更是密集出台了多项措施来使之加快落实。7月初,《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发布之后,被点名的行业纷纷发布自己的推进声音,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文化产业的“互联网+”战略发展,在未来或将呈现“跷跷板”式的发展格局。“以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企业在泛娱乐领域的前期精准定位和后期精准推送,已经在一些具体案例中有所呈现。”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说。

  搅动文化产业两端

  《指导意见》提及,发展体验经济,支持实体零售商综合利用网上商店、移动支付、智能试衣等新技术,打造体验式购物模式。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发展共享经济,规范发展网络约租车,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着力破除准入门槛高、服务规范难、个人征信缺失等瓶颈制约。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文化、媒体和旅游等服务,培育形式多样的新型业态。

  具体到“互联网+文化”领域,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在文化内容的制作和后期营销上形成改变,已是业界的共识。

  “在利用互联网工具的同时,企业应该注重文化产品内容本身的品质,毕竟文化是‘内容为王’的行业。对于文化行业而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最好从内容制作、发行营销等方面出发。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能够使文化内容提供商更好了解市场需求和偏好,从而降低文化产品的创作风险。同时,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强大,若文化内容发行商善于利用微博、博客等新媒体工具,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也将大幅提升。”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蔡灵建议。

  对此,沈萌也认为,在“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爆发式增长的两个细分领域,集中在文化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例如最近热映的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被业界称为是‘八年磨一剑’‘把中国动漫与美日的差距从100年缩短到10年’的影片,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该影片的故事来自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了能够击中观众喜好的剧情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口碑式、‘病毒式’营销的功劳,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了该片的影响力。”

  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

  无论是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成功,还是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目前在泛娱乐领域开发中已经获得的一些成效,都可以看出,对于“互联网+文化”来说,精准的前期受众分析和后期营销覆盖,是互联网泛娱乐时代文化产品开发的关键。尤其是随着社会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文化企业更需要借助互联网及周边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为文化产品与工农业产品不同,它的消费者偏好受不同背景、经历等因素综合影响波动更大,因此,如何尽可能广泛地覆盖消费“光谱”,就需要通过更新、更有效的技术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