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剔透的蜀绣、挑经显纬的苏州缂丝、精雕细琢的沔阳雕花、茶香氤氲的宜兴紫砂……中国民间工艺遍布整个中国版图,如夜空中的繁星般难以穷尽。
近年来,传统民间工艺由于传承者少、产品难以推广而有些式微。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些民间工艺找到了“触网”的方式,让它们在“互联网+”中焕发出别样的活力。
传统工艺,电商致富
“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草编曾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随着传统手工艺的市场逐渐被工业化大生产挤占,草编似乎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然而在湾头村,古老的草编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后,迅速打开了市场空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山东省博兴县锦秋街道湾头村,草编历史悠久,温润的气候十分适宜编制原材料芦苇和蒲草的生长。对于湾头村的人来说,草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习俗和本能。
2006年,湾头村诞生了第一批网店,村民们开始在淘宝网上销售传统的草编产品。随后几年,湾头村的草编网店借助网络购物迅速发展的契机,从2006年的十几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家。
“过去村里只有少数人有网上销售的意识。而如今,村里1700多户居民里有500多户在网上开店销售草编产品,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逐渐被网络取代。”作为湾头村第一批网上“淘金者”之一的贾培晓说道。
互联网让传统手工艺走出“隐在深山无人识”的困境,让农村老百姓有了凭借传统手工艺发家致富的渠道。如今,湾头村草编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2000多人,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4万多人,草编工艺品网店500多家,年销售过百万的网店有30余家,日均成交量100笔以上,店铺年均销售额2500万左右,利润10万元-100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淘宝村”。
据阿里研究中心涉农电子商务项目调研结果显示,2012年湾头村的草编产品交易额度达1.5亿元。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一首简单的民谣,道出了泥塑曾经备受青睐的盛景。然而,与草编、陶艺等兼具实用性的民间工艺不同,随着主流消费群体向“80后”“90后”逐渐转移,妙趣横生的泥猴作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就在泥塑猴前途未卜之际,传统泥塑手工艺人“泥猴张”张希和遇上了华冠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兴。梁兴提议,将表情丰富的泥猴与动漫创意设计结合,对泥塑进行卡通创意设计,创造一种既能引起消费者关注、又能传播民间工艺的全新商业模式。
照着这样的思路,梁兴依托泥猴张传统泥塑文化的影响力,结合华冠动漫的动漫创意、设计,推出了一个少儿多元化培养开发平台——泥猴张少儿艺术创意中心。在这里,小朋友们跟着泥猴张爷爷学习捏泥塑、给素胚上色,在“玩泥巴”的同时,感悟民间泥塑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不仅要保留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承技法、造型,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种创新其实是做了一个精准消费群体的定位。”梁兴说道。在他看来,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如何有效地将线下体验与线上沉淀有机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里,互联网不仅仅只是展示平台,更是一个受众互动平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客户沉淀池”“智慧聚宝盆”。
私人订制,引领风潮
互联网思维的兴起,不仅改变传统工艺的商业模式,打造跨界运营商业闭环,还让个性化、可订制的模式渗透到传统手工艺领域。
中国是瓷器之国,瓷器对于国人来说也并不陌生,可由于陶瓷烧制工艺的技术门槛和需要配备的硬件设备费用较高,所以自己动手制作瓷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在中国瓷都景德镇,一家名为哇陶科技的公司将瓷器制作的过程从线下搬到线上。通过3D图形处理技术的可视化操作,用户可以在“哇陶”App中亲眼看到传统陶器拉胚、上色、烧制的过程。
除了让用户自行动手拉胚制作器型之外,哇陶在应用中还提供了现成的模具,用户可以在模具的基础上再创作。用户可以在手机里随心所欲地控制陶器的形状、模拟烧制过程,在线完成一件独一无二的定制陶瓷作品。在作品成型后,用户只需留下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在付款之后等上一至三周时间,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陶瓷产品。
“太神奇了!这样的软件可以让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陶艺家!”一名亲身体验哇陶科技展的观展者这样感叹。
哇陶科技的创始人翁彦俊是一名海归。他希望“哇陶”让人人都能成为设计师,而不只是艺术家们才能从事。同时他也希望为年轻而有才华的陶艺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平台。
“互联网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我们很早就开始跨界,在金银器的设计上借鉴石雕、根雕、木雕的构思和手法。现在互联网加速了这种交流和跨界。”老字号银楼“珍华堂”的第七代传人林伟星说。7年前,他开始打破家族传统寻求创新,探索出了一片私人订制银器的新天地。
林伟星举例,一个手镯可以打开,里面有一个二维码,顾客用手机扫描,可以听到一声爱人说的“我爱你”,这就是银器和互联网的一次巧妙结合。在林伟星看来,科技是对技艺的促进,而不是替代。
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认为,互联网时代民间工艺的发展,首先要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民间艺人需要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如此,民间工艺作品还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结合。艺术只有活起来,才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