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要向民间学习

时间:2016-09-13

     近代以来,以西方为主体的多元化文化艺术观念不断地介入、冲击长期封闭而又饱受困苦的国土与人们的思想,在新鲜而又应接不暇的外来艺术观念与形态中,人们贪婪地吸吮着、追逐着,引起了中国文化艺术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与前行。与此同时,人们赖以站立与前行的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也不断地受到挤压,甚或是消解。对民间艺术的漠视与无知,正在伤害着中国艺术,阻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步伐,割裂着中国艺术格局的建构。民族气魄,中国精神,根在民间,魂在文化传统。中国当下艺术的发展要摆脱空洞化、表面化、概念化、形式化,就必须向民间学习,活其心,壮其骨,练其筋,否则,以当代之中国艺术的发展前景,就极有可能迷失于世界艺术发展的丛林之中,成为无根、无魂、无神之术。

  以绘画为例,当下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取向:

  首先是眼睛向外,以西方艺术理念及语言为自己创作探索的指导,以水墨或民族化的材质为媒介进行创作,总体来讲,属于拿来主义。

  其次是洋为中用型,搞中西融合,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绘画领域,把西方造型的理念、素描的训练与方法等运用到中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用西方艺术及其理念、观念来改造中国画。雕塑艺术的发展,深受这一思潮或是教育体系的影响。

  第三是深入绘画传统型,认为中国的绘画传统博大精深,具有无限大的发展空间,当下我们艺术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对传统的学习太多了,而是太浅显了,应该以极大的气力与勇气打入传统,一旦深入进了传统,就会发现传统的广深与美妙,就没有必要再出传统,需要的是深入、深入、再深入,传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挖掘穷尽的宝藏。

  第四是追求文化内涵,重视文化体验,认为艺术的表现力虽然不分中西、不分国界与民族,但艺术审美的趣味与趣向是建立在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在审美文化的立场之上的。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体验,导致了其审美经验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在没有充分形成文化共识的条件下而存在,那么,建立在文化体验之上的审美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特有的文化内涵的追求,就成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如国画大师的逸笔草草,在我们看来代表着难度极高的大写意艺术形式,而从西方审美来看,似乎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这最为主要的差异,更多的是建立在文化体验不同这一基点上的。

  第五是向民间学习。这种提法在很多人听起来刺耳,看起来不顺眼,但却是一条无可回避的艺术发展之道路。对当今中国艺术的发展来讲,我们更多地不是向民间“送艺术”,而应该是俯下身子,向民间艺术学习。几千年来,在民间积淀了太多的艺术素材、艺术创作、艺术传统及艺术精神,它与迅速变化的现实世界与现实生活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母体”,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文化、创新的传统及与时俱进的包容创造的精神,能够不断地使我们与中国文化的正途大道相望,能够让我们与民族艺术的血脉相连,能够与正大雄浑的民族精神相拥抱,而这些,恰恰是当下中国艺术发展过程中所缺失的。在向民间学习的过程中,会让当下的艺术家们更多地体味到传统是鲜活的,精神是流淌的,只有这样,艺术创作才会真正地走出概念化的桎梏、说教式的围栏,才会真正焕发艺术的创造力,从而迸发出艺术本应有的强大的表现力。

  我们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融入社会,为社会教化服务,为人的美育服务;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要关注审美的当代性,不能囿于已有的概念、模式,更不能脸谱化,要适应时代审美文化的需要与变迁;强调艺术创作与探索的出新要融入时代的精神,不能以旧为美、以古为美,要赋予作品以时代内涵,与时俱进,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探索与具体的创作实施中,始终坚持这几个重要的指向,不吃老本,不保守,不怕艺术上的冒险,不怕下大功夫、下苦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走来,为中国艺术事业走出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