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明显宋代风格的元代民用青花瓷斗笠碗。
元代各类民用青花瓷器胎体断面及底部图示标本。
长期以来,景德镇外地区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器的客观存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无论研究和收藏都相当的薄弱。
笔者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对元青花民用瓷器标本的收集,现结合元青花实物标本,对民用元青花的鉴定提出如下几点见解:
元青花瓷器的产生是在宋代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实现的,元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的体征必然保留宋代瓷器的特点:
这组青花瓷碗,从器型上看应属于典型的南宋斗笠碗样式;由于其使用的是质量较低的单一瓷石做胎,所以胎色灰黄;采用的是国产土青料,釉由釉果掺入釉灰配制而成,因釉灰成分过多,釉面呈乳浊状态的青白色,釉虽蕴润、肥厚但却使釉下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或青蓝偏灰状态。笔者判断这组斗笠式青花碗应属于“黄掉”,即元代景德镇瓷器经挑选而剩下来的等外品。须知,景德镇历代的瓷器等外品也是要进入民间市场的。
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四《彭器资尚书文集》中《送许屯田诗》载:“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意指宋代景德镇烧造的瓷器技艺精巧,颜色像美玉一般。那么,为什么这件民窑青花瓷碗却不是想象中的精美呢?究其原因,还要从创烧者说起。从元朝占领景德镇开始,元朝政府便招揽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工匠到景德镇。然而工匠们虽在各自领域身怀绝技,但景德镇制瓷材料却不能让他们立刻完全施展。这一因素很容易导致最初的元青花瓷器质量较宋代青白釉瓷器差。
其时,景德镇的瓷胎已经开始由宋代典型的“大量的玻璃相基质、云母残和残留石英所组成”的单一瓷石结构逐步改变为瓷石加入麻仓土的二元配方结构;由于瓷胎组成结构的改变,随之,宋代的旋削修坯方法也发生改变。如,出现了元代典型的利用内模外模刮削制坯再用泥浆粘接的工艺,盘底则采用接底法制坯的工艺。这也就造成了元青花瓷器既区别于宋代瓷器又区别于明代瓷器的固有特征。